当前位置: 松鼠 > 松鼠的种类 > 语文通识教育一年级上语文扩展知识
当前位置: 松鼠 > 松鼠的种类 > 语文通识教育一年级上语文扩展知识
画by:Oliver
扩展知识点为原创禁止转载
答案部分出自网络或者书籍
送给我的Oliver??
?《我是中国人》
P2-P3
1.“中国”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
2.“中国”在历史上有几种称呼?
3.“北京”在哪儿?(配合地图)首都是什么意思?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作为首都(都城)?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称呼。
4.国旗的来历,我国国旗的含义,旗杆的高度。
5.天安门广场在哪?它又叫什么?是什么年代建造的?
6.毛泽东是谁?
7.“民族”是什么意思?我国有几个民族?
?《我是小学生》
P4
1.我们国家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有学校的?以前的学校和现在的一样吗?
2.我们在学校需要学什么?
3.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几年?
4.古代中国人在学校学什么呢?
?《我爱学语文》
P5
1.“语文”是什么意思?“语”“文”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语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
3.语文学什么?
?《天地人》
P6
1.“天”“地”“人”出自哪?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那么重要?
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需要天、地、人,万物才能生长。
2.《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为什么被认为是“三才者”?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4.三的倍数都较为常用,比如给过世祖先奉香时的三炷香,代表天地人。
?《金木水火土》
P7
1.“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三字经》
2.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互相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也有类似的观点: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也是第一个数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来自于水。米利都学派就提出了“气”是世界的起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起源于“火”。
4.中国古代每个王朝都会有相应的五行对应,汉朝对应的是水,汉朝官员穿的官服都是青色的。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为什么是黄巾,因为土来灭水,土是黄色的。他们还喊了一个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口耳鼻》
P9-P10
1.了解五感:视(视觉),听(听觉),味(味觉),触(触觉),智(感觉)
再此之外的,超越这个范围的感受,一般通称为第六感。
2.指导孩子注意观察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动作、神态、外貌;观察环境中的植物、动物为之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很多孩子写作不够生动,直白地说就是不够“多”,就是因为不会把人物和环境展开写)
3.我国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找图片和视频给孩子看)
4.看第10页两张图,问孩子有什么感觉?虽然是京剧中的脸谱化人物,但是我不想让孩子用“好人”“坏人”去评判。
5.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结合图片)
?《日月水火》
P11
1.什么是象形文字?它和拼音文字的区别是什么?
象形文字是描摹实物的形状而成的,看到字我们就能猜到它的意思,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有些字和原来的意思已经差别很大了,但学习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掌握古代中国文化。
现代世界上的国家,使用拼音文字的居多,英文就是典型的拼音文字,法文、德文、意大利文都是。中国少数民族所用的文字,藏文、蒙文、维吾尔文、壮文等也是拼音文字。
2.补充“仓颉造字”的故事。
3.通过“日”“月”扩展太阳系八大恒星和它们的运行规律,日、地、月之间的关系,地球自转一圈约为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约为一年,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圈约为一月。
?《对韵歌》
P13
1.《笠翁对韵》《声律启蒙》
2.什么是韵律?
3.古人说话我们能听懂吗?
大概率是听不懂的。(可以参考历史王老师的书,有详细阐述)可以举方言的例子。
中国古代语音系统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4.“对”的意思是:互相,彼此相向地。
举例:对称图形(平时的玩具拿出来摆一摆,顺便几何启蒙)
?语文园地一
P15
扩展古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飞雪》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一片一片又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咏鹅》
P16
1.骆宾王(约年—约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适宜以宾客的身份入朝辅佐君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
3.背景故事:
骆宾王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小就开始跟着家里的大人读书、写字。四五岁时已经能背诵很多文章和诗歌了,是个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大家都很喜欢他。
在他七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大人们忙着说话聊天、准备酒菜,顾不上他,于是这个小机灵鬼儿就趁人不注意偷偷溜到花园里去了。一会儿扑个蝴蝶,一会儿爬爬大树,把吃饭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等到饭菜上桌,大人们发现骆宾王不见了都着急起来,到处找他,房前屋后找了个遍也不见他的人影,这孩子跑哪去了呢?这时候,有位客人指了指花园里的池塘。原来,骆宾王正蹲在池塘边一动不动地发呆呢,难怪听不见别人叫他。客人觉得很好奇,走过去问:“小朋友,你看什么呢?这么聚精会神的。”骆宾王指了指池塘说:“我在看大白鹅呀。”客人顺着骆宾王指的方向看过去,真的有一群大白鹅正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嬉戏玩耍。客人哈哈大笑,说:“大白鹅有什么好看的?天上飞的小鸟才是真好看呢。”
骆宾王听了客人的话,不紧不慢地说:“您看这些大白鹅,长长的脖子,雪白的羽毛,虽然不会飞,但是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面上玩耍,多美呀。”听到七岁的孩子讲起道理头头是道,客人有点惊讶,心里想:“早就听说骆宾王是个小神童,今天一看果然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我不如借这个机会考考他,看他到底有多聪明。”想到这里,客人给骆宾王出了一道题目:“既然你这么喜欢大白鹅,就为大白鹅作一首诗吧,作不出来可不许哭鼻子哟。”
骆宾王没说话,眼睛盯着池塘里的大白鹅看了看,站起身来,开始吟诗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到这首诗吓了一大跳,没想到七岁的孩子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作出这样的好诗。只用短短几句话就把大白鹅美丽的样子说得活灵活现,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神童。
4.字词:
①鹅: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家禽,它的祖先是天上飞的鸿雁。为什么鸿雁会飞而大白鹅却飞不起来呢?因为它被人类驯养了几千年,翅膀已经退化了,再加上平时吃的好喝的好,体重超标,最后就飞不起来了。
②咏鹅:“咏”,原本是歌唱的意思,在这里指用写诗的方式歌颂、赞美某一事物。“咏鹅”,就是赞美鹅,我们之前读过的“咏柳”,就是赞美杨柳。
③曲项:弯着脖子。项,脖子。
曲,是一个多音字,有qū和qǔ两个读音,在曲折、弯曲等词中读第一声qū;在歌曲,曲子等词中,读第三声qǔ,在诗中读第一声qū。
④歌:长鸣。
⑤拨:划动。
?拼音
P20-
1.拼音是怎么产生的?(周有光)
2.古人没拼音是怎么认字的?
3.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区别?
4.香港、澳门、台湾学拼音吗?
?《说话》
P29
1.注意拟声词的积累。一二年级这类习题很多,每次练习的时候要写不一样。
(这些词不仅会读会填,还要要做到随口输出。否则写作时都想不起来。)
2.“挖坑”、“凿坑”、“刨坑”、“打坑”“掘坑”这几个词的区别?
3.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跑、跳、奔、跃、蹦、飞……
?《剪窗花》
P39
1.窗花是什么?
2.人们在什么时候剪窗花?
3.剪窗花可以剪些什么?
4.鱼、鸡这些动物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寓意?
?《欢迎台湾小朋友》
P43
1.台湾省在哪里?(看地图)
2.台湾为什么被称为“宝岛”?
3.简单讲一讲台湾问题,我们期盼两岸早日统一。
?《月儿弯弯》
P45
1.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转以前约为一个月。每个月农历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初一是月亮最弯的。
2.我国最长的河是长江。
?《过马路》
P50
1.红绿灯的由来?
最早的红绿灯起源于19世纪初的英国。19世纪初,在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装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其中,着红装的女人表示我已结婚,而着绿装的女人则是未婚者。后来,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的事故,于是人们受到红绿装启发,年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就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
2.斑马线的由来?
斑马线一般是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好似斑马身上的线条,所以称作“斑马线”。斑马线的作用是能引导行人安全地过马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3.为什么叫“马路”,和“公路”有区别吗?
?《小鸟念书》
P53
积累拟声词:淅淅沙沙、叽叽喳喳
(叠词一般都表示一种声音或者一种状态。)
淅淅:形容风、雨的声音。
沙沙:形容风吹草木或者踩沙子的声音。
?《秋天》
P54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四季交替。
2.大雁排成“人”字和“一”字的原因。
在长途飞行中,大雁除了扇动翅膀,也常利用空中上升的气流滑翔,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体力。当前面的雁鼓动翅膀,发出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雁就利用这股气流的冲力,在高空中滑翔。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和“一”字形队伍了。
3.形容秋天的词:爽朗。
?《江南》
P58
1.汉乐府: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汉乐府就是汉朝的乐府。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
2.江南:我国有两条大河,北边的叫黄河,南边的叫长江。“江南”也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一般“江南”指的是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江南地区河流纵横交错,人们喜欢在江河湖泊中,栽种莲藕。
3.荷花的小知识:荷花,也叫莲花,又叫芙蓉、芙蕖、泽芝等等。没开的荷花叫菡萏,荷花的根茎叫莲藕,种子叫莲子。
除了名字多,荷花的用处也多。从花朵到叶子,到根茎,再到种子,整株荷花全都可以吃!
4.字词解释:
何田田:何,多么。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适宜,正好。
戏:游玩、嬉戏,在这里形容鱼儿欢快地戏水。
5.分清方向:东西南北
?《四季》
P60
1.四季的气候。
2.四季的月份。
?“日积月累”
P64
1.“一年之计在于春”,“计”的意思是:谋划,打算。
2.一寸=3.厘米,引申为“微少”的意思。
?《小松鼠找花生》
P65
1.小松鼠的生活习性,它为什么要在秋天储藏食物?
2.鼹鼠为什么知道会在地下结花生?鼹鼠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地下掘土生活)
3.果实长在地下的农作物:萝卜、花生、地瓜、土豆、蒜、芋头、山药、洋葱、马蹄……
?《画》
P67
1.诗人:王维(年-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维摩诘是一名佛教人物(另一说“维摩诘”是一部佛教经典),他本来是一名富商,经常帮助穷苦百姓。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一双聪慧儿女,儿子还不会走路就已经可以和佛陀讨论佛法,女儿更神奇,一出生就会说话,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前世经历。维摩诘虽然不是和尚,但是他和家人都信佛,这种有妻子、儿女,没有出家为僧,在家修行佛法的人被称为“居士”。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即为无垢。
3.字词解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4.谜语诗:《画》是一首谜语诗。所谓谜语诗,就是以诗的内容作为谜面,而谜底就是题目。谜语诗的谜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字,一种是物。
?《大小多少》
P68
1.注意数量词,平时使用时要准确又多样化。
2.初步体验“分类”,牛和猫,鸟和鸭,苹果和枣,桃和杏的共同点是什么?
3.从实物比大小/多少,过度到抽象比大小。
?《小书包》
P70
1.我们现在的上课内容和古代有什么区别?他们有我们这么多文具吗?
2.我们上课内容和别的国家有什么不同?
(和孩子聊天)
?《日月明》
P72
1.象形文字的起源。(复习)
2.参考《说文解字》,了解文中字的含义。
明,日月照耀。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3.了解俗语: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
?《升国旗》
P74
1.国旗的来历?我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国旗。
2.我们国旗的含义?名称?是谁设计的?
3.国旗和红领巾的关系?
?《悯农》(其二)
P77
1.作者:李绅(—)字公垂,唐朝诗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
2.字词解释:
绅:是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大带子下垂的部分,有个词叫“绅士”。李绅,字公垂,也是这么来的。李绅长得比较矮,还有个外号叫“短李”。
悯:是怜悯、同情。
锄禾:为庄稼除草松土,干农活。
日当午:正午时分阳光最猛烈的那段时间。
盘中餐:我们吃的粮食。
皆:全部。
3.诗人李绅做官之后的故事:三十四岁中了进士,一路晋升,最终当上了宰相。李绅虽然做了大官,却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官。李绅镇守扬州的时候,曾经在大冬天里下令向百姓征收蛤蜊。水冰冷刺骨,而且冬天的蛤蜊也不好找,很多渔民都可能因此丧命。他在位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死后被剥夺了官职。皇帝下令,他的子孙不能出来做官。
?《影子》
P80
1.影子是光学原理。
2.光在什么方向影子最短?
3.了解“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比尾巴》
P82
1.什么动物是没有尾巴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基本上每个生物如鱼、鸟、大多数爬行动物、甚至人类的一些近亲都有尾巴。但为什么人类没有呢?
尾巴首次进化是在五亿年前,它们扮演了你能想象的所有角色。壁虎用尾巴来储存脂肪,鸟用尾巴来控制飞行方向,响尾蛇用它来吓退捕食者。但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它有一个主要功能:平衡。可是,当物种进化接近人类时,尾巴消失了。
大猩猩没有尾巴、黑猩猩和猿猴也没有尾巴,当然人类也没有尾巴。这一原因与我们的行走方式有关。我们中的一些灵长类屈膝行走,胸部与地面呈对角;另外像长臂猿和人类能完全直立行走。现在,这样行走给了我们极大的优势。
因为不像四足动物,它们每走一步都要花费力气。两条腿受重力作用,为我们省了力气,我们每走一步,重力把我们向前拉。结果是,当我们行走时,比四足行走要省25%力气。
在野外,你省下的每股力气,构成了生存和饿死之间的差别,这种行走方式完全消除了尾巴存在的必要。尽管人类的头部足足有5千克重,但是当人行走的时候,头部是在身体上方不是在前方,所以不需要尾巴来平衡身体。
2.尾巴好看的孔雀是公的还是母的?
是公的,孔雀中雄性较美丽。
?《青蛙写诗》
P84
1.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年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
2.荷叶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3.还有哪些标点符号?它们像什么?
?《雨点儿》
P87
1.雨是怎么形成的?
2.云在离地面多高的天空?什么层?
3.雨的分类?
?“口语交际”
P89
1.人类能听到多少分贝的声音?
2.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能听到吗?什么动物能听到?
3.声音的本质是物体的振动。
?“语文园地六”
P90
1.分清方位:东西南北
2.全世界每个地方的太阳都是从东边升起的吗?
?《古朗月行》
P91
1.诗人: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李白名字由来:
一种说法是在李白七岁时,他父亲打算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都是文化人,李白在父母的熏陶下也已经识字读书了,并且天赋非凡。这天,他们一家在庭院里散步,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李白爸诗性大发,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妈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说完,李白便续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母两个听了,连连点头,于是,两人决定把李白续的妙句头尾“李”和“白”二字选作名字,给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母亲生他之前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李白,字太白。
3.字词解释:
朗月行:是古时候乐府民歌的题目,李白用了这个老题目,就在前面加了一个“古老”的“古”字。
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4“嫦娥奔月”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有十个太阳,它们都是天帝的儿子,住在一棵叫做“扶桑”的大树上,这棵树有几万里高,一直通向天空的最高处。十个太阳轮流工作,每天派一个出去发光,其余九个在家里休息。刚开始,大家还挺守规矩,时间一长,太阳们开始闹情绪了,它们抱怨上班没意思,每天早早出门在天上挂着,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最后太阳们竟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它们要一起上班。这下可乱套了,十个太阳挂在天上,大地晒成了火炉,河流干了,庄稼枯萎了,人间变成了大烤箱。儿子们捣乱,天帝也不能不管,于是他就派羿下凡,拯救人类。就这样,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了人间。
羿站在扶桑树下,对着天上的十个太阳喊话:“喂!你们快下来,人间的石头都快晒化啦!”可是这十个调皮的太阳仗着是天帝的儿子,根本不把羿放在眼里,它们不仅不下来,还变本加厉地发出了更热的光芒。羿眼看周围的树木晒着了火,百姓们晒得睁不开眼,心里又气又急,这时候也顾不上太阳是天帝的儿子了,他拉开弓箭,瞄准天上的太阳“嗖”一箭射出去,一个太阳就炸裂开来,金光四射,落到地上。就这样,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给大地照明。
从此,人间又恢复了平静,百姓得救了。可是,羿把天帝的九个儿子都射了下来,得罪了天帝,再也不能返回天庭了,他只好跟妻子嫦娥一起生活在人间。
嫦娥本来是天上的仙女,可以永远年轻美丽,现在却变成了会变老的凡人,一想到这个,嫦娥就忍不住掉眼泪。羿看到嫦娥难过,心里也不好受,他决定去遥远的西方拜见西王母,希望能得到长生不老药。历经千难万险,羿终于来到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西王母听说羿是拯救人间的大英雄,马上拿出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并且再三嘱咐:“长生不老药一定要两个人一起吃。”
羿得到了西王母的礼物,高高兴兴回家去了。他到家的时候,刚好嫦娥不在,羿把药放在桌上,转身帮邻居干活去了。嫦娥回到家里,看见桌上放着一个漂亮的小瓶子,她哪知道瓶子里装的是长生不老药啊,还以为是羿带回来的小零食呢,一口气咕噜咕噜全都吃掉了。这时候,怪事发生了,嫦娥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越来越轻,越来越轻,最后双脚离开了地面,慢慢向天空飞去,一直飞到了月亮上。就这样,嫦娥成了月亮里的女神,她住的宫殿叫做“广寒宫”,也叫“月宫”。月宫里冷冷清清,能跟嫦娥作伴的,只有一棵桂花树,还有在树下制作仙丹的玉兔。每到月圆之夜,嫦娥就坐在桂花树上注视人间,她希望能看到羿,也希望能看到人间一直和平安定,所有人都幸福快乐。
5.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是反身太阳的光。
6.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飞向月球的人造卫星,这颗卫星的名字就叫“嫦娥一号”,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变成了现实。
?《明天要远足》
P93
1.海有很多种颜色吗,海的颜色看起来不同是为什么?
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排除外界因素,海水看上去颜色不同是因为太阳光的散色和反射作用。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线波长各不相同,不同的波长会被不同深度的海水吸收。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反射的多,所以我们看到的大海就是一片蔚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海水越深,被散射和被反射的蓝光就越多,看上去也就越蓝了。
2.物体遇到水为什么颜色通常会变深?
我们能看到颜色是因为光的反射或散色。物体反射或折射的光越多,我们看到的颜色就越浅。
物体遇到水湿了之后,一部分光被吸收,反射的光就变少了,我们看到颜色变深了。
3.云是怎么形成的?
云是一种自然现象。云是地球上水循环的结果。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大还是小》
P96
1.学会对比(对接一年级数学比大小问题)
2.哲思:东西的大小、多少是对比出来的。不要用自己的固有观念去看待事物。比如,在人眼中鲨鱼很大,但是在鲸鱼眼中,鲨鱼就很小。
?《项链》
P99
1.海看起来为什么是蓝色的?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线波长各不相同,不同的波长会被不同深度的海水吸收。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反射的多,所以我们看到的大海就是一片蔚蓝色了。
2.除了海螺和贝壳,还有哪些有壳的生物?
蜗牛、乌龟、海龟、鲍鱼。组成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3.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
浪花的组成成分不仅仅有水,还有气泡,当光线照在浪花上的时候,不规则气泡会把光线折射出去,光线经过多次折射后,会从不同的方向再次折射或漫射出去,这种光线到达我们眼睛里,就呈现出白色。同样的道理,碎玻璃和雪花等,也是由于内部结构复杂,使光线产生了这种变化,所以看上去是白色的。
?《猴子捞月亮》
P
湖面为什么能倒影?
这是反射现象,类似于镜面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才可以看到倒影。如果水面有波纹这个现象就不起作用了。
?《雪地里的小画家》
P
1.哪些动物需要冬眠?
2.什么是雪?怎么形成的?
3.雪花有多少种形状?
至少35种,每种都是六边形。
4.鸡、鸭、狗、马的脚掌是什么样的?鸭为什么有蹼?狗脚下为什么有肉垫?
?《乌鸦喝水》
P
1.介绍《伊索寓言》并阅读其他故事。
2.乌鸦的智商很高。
3.古时候人们认为乌鸦栖息于太阳升起的扶桑树上。(三星堆)
4.太阳神鸟是一只三足金乌,所以太阳又叫“金乌”。现实中乌鸦也是日升而出,日落而归,与太阳同步。
5.乌鸦反哺的故事。
?《小蜗牛》
P
1.蜗牛的黏液有什么作用?
2.蜗牛的速度?还有比蜗牛更慢的动物吗?
3.蜗牛的生活习性?
4.蜗牛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风》
P
1.诗人:李峤(—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苏轼的先祖)、杜审言(杜甫爷爷)、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李峤写了多首咏物诗,从自然景色到人文器物,取材广泛。他还是初唐诗人当中做官做得最大的,先后历仕五朝,三次担任宰相。他也是初唐诗人中长寿的,活到了70岁。初唐四杰中,王勃只活了26岁,杨炯43岁,卢照邻50岁。李峤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关于李峤长寿还有个故事:李峤家里有兄弟五人,但是他的兄弟不到30就去世了,他的妈妈担心他也活不长,就请来相士袁天罡来看相,袁天罡和李峤睡在同一张床上,他惊讶地发现李峤睡觉没有呼吸,仔细观察后发现李峤竟然是用耳朵呼吸。第二天袁天罡对李峤的母亲说,你儿子睡觉用耳朵呼吸,一定能够长寿。
2.这首诗是和“四时气象”有关,“四时”,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气象”指的是风、雨、雷、电这些跟天气有关的自然现象。
3.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比如说电风扇旋转的时候,引起了扇叶附近的空气流动,这就成了一阵风。
4.风神传说:传说中,风神名叫飞廉,他长得很奇怪:长了一颗鸟头,头上还长角,身子像鹿,有豹子的斑纹,还有一条像蛇一样的尾巴。这神仙长得够吓人的。不光长得吓人,飞廉的脾气也不怎么样。他经常召唤狂风,摧毁人的房屋庄稼。他这种喜欢搞破坏的坏习惯,直到遇见黄帝才改过来。黄帝是上古时候最威严的君主,有他在,风神飞廉也不敢干什么坏事,乖乖做起了清洁工。每到黄帝外出巡视,或者召开重大会议的时候,风神就在队伍最前头,负责把乱七八糟的尘土垃圾全都吹走,开辟道路,这也算是发挥专业特长了。可是好景不长,风神飞廉在黄帝手下没安稳几天,一个叫蚩尤的人过来挑战,要跟黄帝抢地盘,黄帝和蚩尤就打起来了。这时候飞廉可闲不住了,他不甘心永远在黄帝手下做个开路的清洁工,于是就偷偷跑到对面投奔了蚩尤。战场上,黄帝派出一条巨龙带着洪水去冲垮蚩尤的地盘,结果风神飞廉马上联合主管下雨的雨师萍翳,俩人制造了一场暴风雨,把巨龙带来的洪水全都吹回到黄帝那边去了,黄帝吃了大亏。从那以后,风神飞廉善变的名声算是留下了,就像他掌管的风一样,千变万化,有时温柔,有时疯狂,让人捉摸不透。
5.字词解释:
解:分开,这里指使树叶和树枝分开。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属于深秋,这时树木开始落叶了。
二月:指的是农历二月,属于早春时节,是小草发芽,春花盛开的时候。
过:经过。
斜(xié):倾斜,歪斜。
6.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同方向的象征意义:
“东风”,经常用来指代春风,是力量和气势的象征。
“西风”,经常用来指代秋风,象征事物走向衰败或者力量减弱。
“南风”,是温暖的风,象征希望和生命力。
“北风”,用来指代寒冷的风,在诗词中经常用来形容环境恶劣,也可以衬托出品质坚韧。
?《春节童谣》
P
1.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是因为和祭祀有关。
3.中国传统,春节前几天要做什么?原因是什么?
①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传统民间祭灶的日子。传统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明代时祭灶是腊月廿四,清代以后是在廿三。北京有“腊月廿三,灶王爷上天”之说。
②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③腊月二十五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
④腊月二十六
传统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传统民俗“炖猪肉”。
⑤腊月二十七
农历十二月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⑥腊月二十八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⑦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⑧年三十
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早先宫廷在这之前就会放花炮,自腊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腊月三十儿晚上最盛。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八大祥”等店铺,会专门雇人燃放各式花炮,花炮愈盛,愈象征着买卖兴隆。
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sc/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