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12月15日,中國及北美地區同步上映。
作者:江宇琦
《芳華》宣佈定檔的那天,馮小剛發了條微博:“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
馮小剛微博
如果說內地有哪位導演最有資格說“久違賀歲檔”這樣的話,那一定是馮小剛。
20年前,由他執導的內地史上首部賀歲檔影片《甲方乙方》正式開啟了內地賀歲檔的歷史,此後20年裏,他又陸續拍攝了11部賀歲檔影片,完整地見證了中國賀歲片的發展。
從最早為了獲得拍電影的機會,放棄文藝片開始拍馮氏喜劇,到後來追求自己想拍的電影屢次遇冷而潸然淚下,雖然馮小剛的職業生涯一直緊緊和“賀歲檔”綁定在一起,但在“賀歲”之外,他一直在尋求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
馮小剛《芳華》
過去政策不允許,後來市場不歡迎。
馮小剛一直在外界給他劃定的圈子裏小心前行,直到近兩年,他才漸漸放下種種顧慮不再去想票房,痛痛快快去拍電影。
拍一部像《芳華》這樣關於他自己的電影——哪怕這種變化,會讓他丟掉“最賣座導演”的位置,會讓他顯得與這時代有些格格不入。
“我一輩子沒有出圈,我快60了,老想做一點出圈的事。”
馮小剛《芳華》
馮小剛將自己年之後的導演生涯分為前後兩個十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前十年他基本上在“順勢而為”,通過更具商業屬性的作品,將中國的觀眾們“請回”電影院。
說起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歷史,很多人率先想到的都是張藝謀和“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英雄》。
但事實上,早在張藝謀之前,馮小剛就靠著他的“賀歲三部曲”,讓沉寂已久的中國電影市場看到了商業化所具備的強大影響力。
馮小剛《不見不散》
改革開放後,中國對外交流開始恢復,大量外國文化湧入國內,令常年只能接觸到“主流價值觀文化產品”的中國民眾們“大開眼界”。
隨著DVD和錄影廳的興起,中國觀眾逐漸對相對較為陳舊的國產電影產生了厭倦,更傾向於能帶來更多“刺激”的海外、港臺商業影片。
受此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在90年代初期陷入了寒冬期:資料顯示,年-年十年間,中國電影的票房降至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準,常年總票房不足10億,中國觀眾越來越不愛進入電影院。
馮小剛《編輯部的故事》
而就是在這一時期,憑藉《編輯部的故事》、《永失我愛》等作品小有名氣的馮小剛也屢屢遭受挫折。
因為內容過於現實與震撼,年之前馮小剛參與制作的三部作品《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接連被總局“槍斃”,數千萬的投資隨之打了水漂,更讓他成了投資人們望而卻步的“投資黑洞”。
馮小剛《甲方乙方》
絕望之下的馮小剛一度在北京電影廠裏嚎啕大哭,時任北影廠廠長的韓三平於心不忍,便為他找來一個拍喜劇片的機會。
據馮小剛此後在自傳裏回憶稱,當時韓三平對他說:“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兩部栽了大跟頭,作為廠長,我有責任把你打撈上岸。”
於是,內地電影史上第一部賀歲檔影片《甲方乙方》就這麼誕生了。
對馮小剛個人來說,這部電影能上馬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他在自傳裏用極為誇張的文字記錄下了劇本過審時的心情:“喝酒!哥哥的劇本通過了!誰再說電影局不好我跟誰急!”
馮小剛《甲方乙方》
但這部電影真正的意義遠不在於此。
它在當時創造了兩個重要的“第一”:它既是中國第一部導演不領取報酬而是參與電影利潤分成的影片,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第一部為特定檔期所拍攝的電影。
換言之,從這部電影開拍那一刻起,它不僅創造了“賀歲檔影片”這個概念,也讓中國電影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不拿報酬、參與分成這種風險共擔的模式,對於已經被逼到懸崖邊上的馮小剛而言,頗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味道。
好在,這一次的冒險是值得的:《甲方乙方》於年年末上映,收穫了極好的反響,最終斬獲萬票房,位列當年內地票房榜第九,而這一票房成績幾乎占到了當年全年總票房的3.3%。
馮小剛《不見不散》
此後兩年,馮小剛繼續在賀歲檔發力,“賀歲三部曲”的後兩部《不見不散》與《沒完沒了》分別於年年末和年年末上映,收穫了萬和萬票房。
要知道,年的總票房也不過9億上下,馮小剛一個人兩部影片就占到了近萬,一個將近十分之一的資料。
在《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中間,馮小剛曾萌生將當年因“講述婚外情”等而被叫停的《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改編成《一聲歎息》並重新投入拍攝的想法。
然而當他將項目報到電影局,卻得到回復稱“賀歲片應該是三部曲”,他已經拍了兩部,應該再拍一部,然後才能拍自己想拍的。
馮小剛《沒完沒了》
無奈之下,馮小剛寫了《沒完沒了》的劇本。雖然從結果來看,《沒完沒了》也是一部頗為成功的作品,但拍攝的過程卻令馮小剛十分痛苦,就連幾位主演也叫苦連天。
馮小剛回憶說:“我們拍到一半的時候,葛優每天都坐在門口臺階上跟我說,咱能不能不拍了?”
好在馮小剛堅持了下來,拍完了《沒完沒了》,完成了“賀歲三部曲”的同時,也順勢坐穩了中國賀歲檔第一人的位置。
馮小剛《天下無賊》
“那個時候中國電影當務之急是要把市場建立起來,因為沒有人進電影院了,要把觀眾請回來,靠什麼?就是要靠你這個片子能夠讓他們進來並且喜歡看。”那些年,馮小剛始終抱持著這樣一種態度在創作,“接地氣”也成了那些年馮小剛作品最大的特點。
和同一時代許多“曲高和寡”的國產文藝片不同,馮氏喜劇所帶有的那種市井氣和觀眾間有著天然的聯繫,也讓觀眾在選擇電影時更青睞於此。
馮小剛《不見不散》
統計,年-年十年間馮小剛共拍攝賀歲檔影片6部,總票房3.25億,除《甲方乙方》外均為年度票房前三,單片的平均票房占比高達5%,最高的《天下無賊》當時的票房是1.2億。
雖然這個成績如今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在14年前的年,全年的票房才15億,而這部影片單片票房就占到了年總票房的8%——8%放在年的電影市場,就是《戰狼2》級別的電影。可以說,年之前馮小剛不僅是賀歲檔的領軍人,更是國產商業電影的一面旗幟。
馮小剛《天下無賊》
“(通過這十年的運作)我們把這個市場帶熱了,觀眾從一開始離開電影院到慢慢的回到電影院,那個時候也形成了一個品牌,就是馮小剛的賀歲片這麼一個品牌。”
經過以馮小剛為代表的導演們的努力,賀歲檔逐漸成為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檔期之一,現如今每年能貢獻數十億的票房。
在馮小剛看來,這第一個十年,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馮小剛《老炮兒》
年《老炮兒》上映時,馮小剛曾對媒體說:“我和老六一樣,跟這個時代都有點兒格格不入。”
這話若放在二十年前,一定沒人相信。在許多當年和他共事的人看來,愛說好話、十分油滑的馮小剛一定是最能融入到一個時代中的人,因為沒人比他更懂得“妥協”所能帶來的好處。
當年,為了能拍電影,他逢人必稱“老師”,好話一串一串的,坊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他拍人馬屁的軼事;此後拍片陸續受挫,他又暫時放棄了自己想拍的文藝片,轉而去拍商業喜劇,哪怕有些作品並不真的是他想拍的。
馮小剛《一聲嘆息》
正是因為懂得讓步、變通與妥協,在很多同年代的導演逐漸因無法被市場接受而淡出大眾視野的時候,馮小剛卻能一步步由一個美工成長為中國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
但這也意味著,他必須像當年拍《一聲歎息》時那樣,承受妥協所帶來的掙扎,一位觀眾在《我不是潘金蓮》的豆瓣影評裏說:“很多文藝工作者的苦悶就在於,他們最受歡迎的作品,很可能並不是自己想創作的。”
馮小剛《集結號》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年,隨著名氣和影響力越來越大,馮小剛需要妥協的地方變少了,這位曾說“一個人不能變成一個盈利的機器,賀歲片、喜劇好,你就沒完沒了拍這個”的導演開始找尋自己真正想拍的東西。
這一年,馮小剛第一部非喜劇類賀歲檔電影《集結號》上映,他說:“年,我拍了《集結號》,從那兒開始我的創作就轉身了。”
《集結號》後的十年裏,馮小剛共拍攝了7部電影(包括《芳華》),雖然影片還是集中在賀歲檔,但純粹的“賀歲片”卻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蓮》這樣更具現實意義的影片。
馮小剛《一九四二》
或許是離開了熟悉的領域,馮小剛不再像過去那般“得心應手”。馮小剛轉型這些年,正好趕上中國電影市場爆炸式增長的那些年,10億+的作品不斷湧現,破億已經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成績了。
但馮小剛非但沒有趁勢打造出一部10億+的作品,單部作品的票房占比與排名反倒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一九四二》上映前,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我為此賭上之前12部影片積累的人氣,我相信我對觀眾的判斷。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即使輸得精光也無憾。”
可當電影正式上映後,這部投資高達2億的電影最終只收穫了3.6億票房,而同期的徐崢電影處女作《泰囧》成本只有它的一半,卻拿下了創歷史的12億票房。
馮小剛《一九四二》
這一次,馮小剛又哭了。他和主演張國立喝了幾次酒,常常喝著喝著眼淚就掉下來。事後張國立感慨:“如果十九年前拍或者十九年後拍都沒有問題,但現在這個時代要笑聲,不要磨難,大家對這個東西不太感興趣。”
為此,馮小剛憤怒過,甚至還曾多次向觀眾和市場開炮,抱怨稱自己認真拍的電影不好賣,“瞎拍”的卻總是能買大錢。
馮小剛《私人定制》
但值得欣慰的是,相比於過去只能“放棄”,如今即使可能失敗,馮小剛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一九四二》失利後,出於對資方的愧疚(早年間的經歷也讓他一直對這類事情有些耿耿於懷),他和老搭檔王朔合作了《私人訂制》,儘管電影本身深受詬病,但卻賣出7.1億,也算是把《一九四二》的坑給補上了。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賺錢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折了也不用愧對金主。”
或許是有了這層底氣在,不必再因內疚而束手束腳,等到拍《我不是潘金蓮》時,馮小剛幾乎已經拋下“妥協”,轉為“任性”了。電影的圓形畫幅早在開拍之初就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可馮小剛仍舊堅持要這麼拍,他覺得“圓”更能表達他想表達的那種荒誕。
相傳在拍攝期間,他還和王中磊帶去探班的大佬吵了起來,並宣稱:“我就這麼拍,你們不喜歡看別看,沒人投資我投,我自己看。”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每一個導演都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看他的電影,但是你不能把你拍電影的終極目的變成是賺錢。我覺得那我就可以不做這件事兒了,我不能被這個綁架了。所以我其實還是應該當在能夠掌握一些資源,一些話語權之後,拍一些在我心裏可能認為更有價值的東西。”
《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成績也算不上好,單從排名和占比來看甚至創造了馮小剛最差成績,但他本人倒是看開了:“現在票房前十名,二十名,都不是我,所以我覺得我倒反而一身輕鬆。”
馮小剛《芳華》
正因如此,儘管《我不是潘金蓮》創造了其二十年來的“最差成績”,但他並沒有像當年那樣再拍一部《私人訂制》來補窟窿,而是轉頭就投入到同樣市場前景未知的《芳華》的拍攝中。
業內有種說法,馮小剛的“思想和語言輪廓都來自王朔”,之前的許多作品,他都一直在拍其他作家的故事,大眾化且受歡迎。
而這一次的《芳華》,許多東西都來自他個人的體驗,他不止一次說起,拍攝緣由就是當年在文工團時,洗完澡後濕著頭髮的女兵為他所帶來的美好感覺。
馮小剛《芳華》
馮小剛感慨,他已經很難迎合當下的觀眾了,所以他更想拍能給他帶來更大樂趣的電影,拍一部年輕人可以帶著父母到電影院裏去看的電影:
“他們看完這個電影回到家裏頭,大家吃飯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父母突然變得想說話,想表達了。”
馮小剛《芳華》
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馮小剛本人曾發微博解釋道:
“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裏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馮小剛說,他這叫“順心而為”。
文中未標注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申明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
?如果你喜欢我们,请长按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dl/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