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

我们的爱,来得及吗要可爱还是要自由三联


王家怀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www.xftobacco.com/m/

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篇用户投稿By中读用户

昼思

一个生命,到下一个生命,究竟是自然怎样的安排?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可爱还是自由?

“其实我也很纠结,大熊猫究竟是被我们保护起来生活得好,还是放归自然好?”这是一位大熊猫工作者刘娟的疑问。而她的疑问来自她的日常生活。

思考这个问题则要追溯到初春时,冰雪尚未消融,我赶赴了一场和熊猫的约会——来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保护基地。出发前,对于熊猫的认知停留在滚滚,至于它有什么习性,它过着怎样的生活并不知晓。义工体验的内容包括为熊猫打扫圈舍,为熊猫喂食,甚至分析熊猫的粪便。同去的义工们被分好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充实地度过这次美好体验。结束前,领队的大哥组织了一次复盘,让大家总结自己的收获,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地,大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此前,我看过一篇英文文章介绍世界上的各种工作。谈到薪资时,文章作者得出因为科学家之类的工资虽然客观,但需要接受的教育时间长,如非真正的热爱,并不建议读者选择。确实,尽管我们从小被教育科学家很伟大,但我们很少真的理解他们的伟大之处。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不仅仅如此,这些仅仅是科研精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世界上少有的一类人。

在韩剧《Miss汉谟拉比》里面,林法官面对总是在突破常规的左陪席法官朴车法官说,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们在世界上已有的答案中寻求最优解;第二种人,在世界上没有答案的时候,创造答案。无疑,科学家是第二种。因为未解的谜太对,因为没有经验可循。

义工活动时,基地给大家放了一部央视纪录片《大熊猫》,里面介绍了碧峰峡保护基地的一个科研项目——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

根据纪录片的数据,大熊猫因为极低的交配成功率,新生大熊猫极低的存活率等物种原因,加上人类砍伐森林、破坏栖息地,因其稀有的数量被列为濒危动物。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拯救濒危的大熊猫,而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人工繁育”。

雌性大熊猫一年只有两天的最佳受孕期,为了利用好这个时间,基地工作人员们帮助安排雄性大熊猫与她交配。为保证受孕成功,雌性大熊猫自然受精后,兽医还会协助人工授精。有意思的是,最开始安排相亲的两个大熊猫中,雌性大熊猫被雄性大熊猫拒绝了。通过视觉刺激和重新安排另一头雄性大熊猫,交配才算完成。不难想象,对于大熊猫生理的长期研究以及单个大熊猫的悉心观察,才让工作人员能够估算出准确的日期,恰当的配对。

引导交配,这是人工繁育的第一步。纪录片又记录了熊猫待产,熊猫生产以及新生的熊猫宝宝被照顾。从熊猫出生到长大,人类一直参与其中。熊猫待产时的喂食,生产前的24小时监测,无疑,医院,随时保护着脆弱的熊猫妈妈。而熊猫宝宝出生后,又从熊猫保育室的恒温、每隔三小时的喂奶、人类模仿大熊猫妈妈拍打熊猫宝宝肚子帮助排泄等照料中安然长大。再大一些又在熊猫幼儿园里和木桩,轮胎玩耍。人类和它们亲密无间,文章开篇提到的刘娟,正是这里的饲养员。熊猫亲密地和饲养员追打玩闹,围栏外游客老老少少开心地观看拍照。看起来一切都自然平和,甚至有些热闹欢快。哎呀,小熊猫摔了一个跟头呀诸如此类景象,逗得人们开怀大笑。好是可爱。

有一种说法,关于自然界雌雄的奇妙安排。比如鸳鸯,雌雄鸳鸯外貌差异很大,雄性鸳鸯羽毛华美多彩,而雌性鸳鸯却灰不溜秋,一说是雌性鸳鸯负责生育和养育后代,平凡的外貌在自然界不起眼而保证了安全,雄性鸳鸯因为美丽是求偶时的有利条件,为了确保能够找到繁衍对象,会朝着更多彩美丽的方向进化。这个说法的出处,我已不记得,只是近来又看见了相似的例子。

在海洋馆看见了一块巨石般的硕大“丑鱼”苏眉鱼,后来得知,苏眉鱼是雌雄同体的鱼。在进化过程中,雌鱼为了保护后代,体型越来越巨大,而雄鱼仅仅担任生育任务,渐渐退化,甚至依附雌鱼退化成了雌鱼的一个器官。

大熊猫生育双胞胎的几率很高,而大熊猫妈妈像所有自然界的妈妈一样,只会偏爱强壮的那只,而较弱的那只很可能不能活下来。让人不禁感慨,是否因其低存活率而被自然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双份保险”。而对于基地的工作人员来说,两只都要得到照顾显然是违背熊猫妈妈的意愿的,为此,他们想出了双胞胎轮流被妈妈照顾的方法。因为熊猫的母乳里面有着人工奶制品无法提供的抗体。

我想也正是熊猫爸爸、基地的主任张和民看到了人工繁育存在无法取代性,也思考了熊猫种群更遥远的未来,基于团队三十多年的研究,对大熊猫的拯救和保护才不能止步于人工繁育。而这个更遥远的目标是,将大熊猫放归自然。

根据前文所述,显然人工繁育的大熊猫从未与人类切断联系,而这对他们回归自然是不利的。在年,张和民团队已经尝试过将培训三年的五岁大熊猫放归自然。但是一年后,人们发现了这只大熊猫的尸体,它被攻击过。第一次的放归计划失败。

第二次,08年,张和民团队做了更精心的准备。被选中的野化放归大熊猫淘淘从刚刚出生开始,就单独和熊猫妈妈生活在卧龙栖息地。卧龙栖息地在汶川地震后被毁了一部分,游客散去,植被茂密,正好适合熊猫生活。在这里,淘淘和妈妈学习基本的野外技能。大熊猫每天消耗38公斤的竹子,这个阶段,基地工作人员会穿上的涂抹了熊猫粪便的大熊猫的衣服运送竹子。当淘淘21个月时,他和妈妈又被转移到一个24公顷的栖息地,而一只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是16公顷,在这个阶段,他们完全自给自足。在这里度过五个月后,淘淘将被放归去两万公顷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那里还有13只大熊猫同类。不过,在放归前,淘淘还要完成两项测试,以确保放归万无一失。

一项是技能测试,即淘淘是否如预期学会了妈妈传授的本事。基地工作人员用花豹的粪便和尿液涂抹在花豹模型上,淘淘被好奇心吸引靠近,但当基地工作人员播放花豹录音时,淘淘飞速爬上了树。工作人员评估,即为通过技能测试。

另一项是体检。淘淘被带回碧峰峡保护基地,他显示出人工繁育大熊猫所没有的对人类的攻击性。当然,这是一个好兆头。淘淘被麻醉,并由兽医为他体检。兽医甚至在淘淘身上发现了寄生虫。经过两项评估,淘淘按计划被放归自然。而根据他佩戴的项圈上的GPS信号显示,一年后,他仍然活跃在栗子坪。这显然比第一次更成功。

细细想来,淘淘主动靠近花豹玩偶的举动似乎从一开始是错的,在拉线保护的自然区内,他是没有见过花豹的。是奇怪的花豹录音惊吓到了他还是他真的识别了危险,让我不禁抱有疑惑。如果花豹死守树下不走,怎么脱身?大自然的危险似乎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进步。但要真正地去还原大熊猫教会熊猫宝宝独立的整个过程似乎还很遥远,因为我们不能失去被选中的熊猫宝宝而不能模拟真实的自然捕猎。

在此之前,我恰巧观看过一部熊猫天敌——花豹的纪录片,名为《花豹之眼》。里面追踪记录了,一只小花豹在妈妈的抚育下成长的故事。这部纪录片颠覆了我的一个观念,我们从小被灌输了生物链的概念,什么动物捕食什么动物,什么动物在什么动物生物链之上。然而在自然界,在动物眼里,这并不是铁律。成群结队的狒狒会偷袭幼年的花豹,甚至被认为吃素的它们会捕食幼小的羚羊。弱肉强食而已。而幼年本领未长成的小花豹,连小松鼠都捕捉不到,当然它成长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捕猎。野生花豹的一生都在捕猎斗争,通过捕猎熟知了它自己概念里的生物链,哪些他可以成功,哪些有危险。显然,参与野化训练的大熊猫所受到的训练远不及此。即使放归自然,仍然像个段位比较低的武术小白要去面对整个武林的高手。

但是,如果害怕危险,难道我们就不放归了吗?

淘淘的妈妈是被选中的,仍然保有野外技能的大熊猫。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在减少,即使被拯救后,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数量增加了,但他们真的是同样的熊猫吗?如果最后一只野生大熊猫死亡,那么跟着消失的就是整个熊猫家族的野外生存技能。熊猫因为可爱的外观得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sc/133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