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7.html做科普推广、当博物馆讲解员,都可以评“正高”“副高”了。年,北京在全国率先评出科学传播高级职称,75人在年底获得首批高级职称证书。他们中有的是科普品牌创始人,有的是科普场馆管理者,有的是科研院所工程师,还有的只是普通的博物馆讲解员。此前,他们或高调亮相于诸多自媒体平台当“大V”,或默默地在博物馆一线做讲解,凭着兴趣,靠着热情,为科学传播做着自己的努力。此后,他们和其他专家学者一样,有机会成为“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做了10年讲解员,讲解词可以放在桌上摞起“高塔”,自己知识的付出被认可了吗?年年末,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高源对自己的怀疑得到官方认定,在北京市首次增设的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定中,他获得副高级职称。此次职称评选,高源的申报材料是以自己讲解词为蓝本,撰写的一本书。不要小看这份讲解词,这正是专职讲解员的特长,因为是原创的。初创之后,要经过科普加工、现场讲解后的反馈与调整,极为烧脑。而且,这样费神费力的讲解词过不了多久就得重新创作。随着博物馆展品的更新和新研究成果的出现,“两年不到就全废了!”高源有时会对自己工作的价值难以体现而感到苦闷。像高源这样有着类似困惑的科普人员不在少数。目前,仅北京市就有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放眼全国,这个数字更不容小觑。尽管这些从业人员取得了专业的成果和业绩,具备了晋升相应职称的条件,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行业资格评定标准和评审组织而失去晋升的机会。熟悉科普圈的人对“姬十三”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年以来,他在期刊、互联网上发表大量科普文章,解读各种科学现象。线下,“姬十三”本名嵇晓华,是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的创始人。年创建“果壳网”以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将原本冰冷生硬的科普知识用大众所喜爱的方式表达。这一次,嵇晓华获评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正高级职称,也是首批来自民营企业的科学传播高级职称获得者。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嵇晓华,研究的是神经生物学这样的高精尖领域。“我喜欢科学,但不喜欢科研,每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我实在坐不住。”科普文章撰写便成为他枯燥、无聊的科研生活之余的慰藉。因为他的文章以幽默见长,能够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姬十三”的笔名迅速为人所熟知。年,博士毕业的嵇晓华北上进京,先后创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当时我们就预感到,未来科学会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大家需要一个平台去分享科普知识,打击科学谣言。要让科学流行起来。”嵇晓华带领的团队中,内容创作者大部分都是理工科背景,生物、化学、物理……确保对科学知识能准确地把握。遇到高难度科普,嵇晓华也有更高水平的“后援”——他的不少同学如今已是知名高校的教授,“果壳网”还有一支院士级的专家智力团队支持。做科普不只是答疑解惑。嵇晓华说,“果壳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zz/1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