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讲给大家梳理了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当中《珍珠鸟》《桂花雨》的基本教学思路。那么那两篇文章讲完了以后,剩下来的两篇如何处理呢?也很简单,《白鹭》就是写白鹭这样的一种事物。这篇文章要做的第一就是读通顺,因?为里面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孩子有一点距离,所以先解决读通顺的问题。特别是一段描写白鹭的外形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我后来特地去查了一点资料,这个一分是3.3毫。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细小了。所以给学生讲一讲,然后让他们知道这就是真的不能差那么一点点,就这样的语气把它读通,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给这个白鹭这篇文章当中所描写到的几个景色起一个名字。因为你看他说在清水田里站着两只白鹭在钓鱼,整个田就像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既然像一幅画,那么我们就给它起个名字。所以晴天的清晨,看一看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黄昏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通过给眼前的风景起名字来提炼相关的信息,总结文章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就可以了。那么课后习题其实也有这样的一个要求。那至于《落花生》的是一篇老课文,最主要就是引导孩子:第一了解整个课文内容。第二明白花生的特点以及花生的特点与父亲所说的道理之间的关系,这个很重要,这是要让学生说出来的,你不能自己在那里讲,而是要让学生说这就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为什么当他能够说得清楚这个花生的特点和这个道理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他的思维能力就发展了,你看上去很简单的对吧。花生、一个道理,这个好像很简单,但是你自己可以先试一试这个花生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道理又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你自己可以去试一试。不容易说好的,你要自己组织语句的,所以这要训练学生。
讲到这里,我想说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课后习题。其实之前的几讲当中也提到过课后习题的重要性,但是那只是就放在一些教学的策略里,就这样提到了一句。讲到这里,我特别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能拿到一篇课文,如果你一时实在想不出我用什么方法去教。这个怎么设计呢?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分别是什么呢?我一时没有有头绪,没有关系,仔仔细细看课后习题,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编的总体非常好,也就是说课后习题你可以把它变成你的教学环节,这是我一贯的观点。课后习题应该成为我们上课的具体的教学环节。但是你不能简单的就说把课后习题拿出来,同学们我们来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那就完蛋。不是这样操作的,而是要把课后习题变成课堂当中的一个环节。比如说在上桂花雨的时候,我就用到了后面的那个比较句子,大家看过教材就一下子看懂对吧。我通过这个比较句子以后,告诉他们,句子当中往往会有一些不起眼的字词,而这些不起眼的字词往往非常的重要,往往代表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所以请大家结合着这个方法,使用这个方法,再去从课文当中找出其他的一些相关的字词语句。所以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做一道题,在这里是有一个教学环节的,这个教学环节如果我简单的梳理一下,可能就是这样几步,第一步,读句子。第二步,比较句子。第三步,比较之后说出它的作用。第四步,用这样的方法从课文当中再去寻找类似的例子,就是说看上去是很普通的字词,但是背后却是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第五步,找到了以后来分享交流。老师们看到吧。其实是这一道题变成了五个教学环节。这就是我之前一直在讲的,你要去读课后习题,要去理解,要去分析,要去运用怎么用?你看我刚才把一道题变成五个教学环节。
那么回过头来,当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的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教学环节之下去学习。你说他们可能学的不扎实吗?他们可能学不会吗?其实很多时候你发现学生学不会只有一个可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教的太快了,因为毕竟是孩子。讲到这个事情,讲一个小插曲。我有个朋友,他自己是高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他太太是高中的英语特级教师。那有一次,我就一起聊天。我就说我每年都会收集全国高考各种各样的这个试卷。看了那些试卷以后,我就觉得一些高考的题目不难,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为什么还是要让高中的学生偶尔拼命的练做那么简单的题目?后来那个我朋友的太太高中的英语老师跟我讲,朱老师,你觉得不难,因为你是成年人。想来想去是对的,我是成年人,所以读过太多的东西了,有过很多的思考了,再加上自己本来就是教师,所以我觉得不难。可回过头来面对学生,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你哪一点或者是不能掌握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所以老师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讲,学生怎么学不会,这么简单怎么学不会?因为她是孩子,所以学不会是正常的。如果你教了一个东西,所有孩子,马上学会,不正常,肯定出哪里出了问题了。这个就是第一单元,我们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和大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分享,我们具体做应该这么去做。
在五年级上册,其中有一个单元是说明文单元,这个说明文单元也是一个习作例文的单元。那么说明文应该怎么教呢?这里只有两篇文章,一个是《太阳》,太阳是老课本,我相信肯定有很多老师都教过。前面讲太阳的三个特点,后面讲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你可以稍稍的放开,比如说三个特点,你可以同先让同学们自己去读,读完了以后自己去提炼,你发现太阳有哪些特点,你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他一共三个特点。一个个罗列出来。完了以后,你来说说看这些特点分别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的。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等就可以交给他们了。这么写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用到了一些数字以后,那就是把太阳的情况介绍的一目了然,这就叫做一种平实的语言。写说明文除了平时的语言,因为有的孩子他不喜欢平时的语言,他喜欢生动活泼的语言。那么有没有别的语言风格呢?有的我们一起再来学习松鼠这一课。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松鼠这一课,它的作者布封,来看一看可爱的小松鼠,紧接着学习词语。这些词语其中有一个帽缨,打一个实物,让学生来感受一下。
再来看这是什么,这就是比较句子了,比较句子的前后的这种不同的写法依据。下面的这个她们面容清秀如何是教材里的,上面的是课后习题里的。
课后习题当中说选自于这段描述选自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让学生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你觉得各有什么好处?讨论吧。特别是在讲到松鼠外形的时候,你还可以引导孩子们,你可以把松鼠的外形一条一条的写在黑板上,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可以一条条写在黑板上。而且你还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为什么就写这些东西,为什么他不写松鼠的颜色,你看松鼠的颜色也很漂亮,这就是引发学生思考。这就是引发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去处理材料。一讨论你就会发现,因为课文后面写的基本都是松鼠如何活动。所以在介绍松鼠外形的时候,必须要紧扣住松鼠如何活动去选择材料。眼睛和活动有关系啦,当然有关系啦。眼睛不看怎么活动,身体矫健当然和活动有关系,四肢轻快,当然和活动有关系。那么尾巴和活动有关系?当然有关系了。我们知道松鼠的尾巴是可以把握方向的,在它跳跃的时候可以保持平衡的。那你这样一讲,大家恍然大悟对不对?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就说看上去随意写来,实际上里面是很有讲究的。就在介绍一个事物的时候,不是随随便便就去乱写的,它是把上文和下文关联起来的。因为下文要讲到了运动这个问题,所以前介绍外形的时候也是针对运动这个部分去讲的,这些你让学生自己读是绝对读不出来的。像这样的内容就是你老师要去教给他的。那么一旦教给他了以后,学生就会获得一个怎样的收获呢?就下一次他在写人的时候,他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我的爸爸或者说我的同学她是一个女生,梳着长长的辫子,柳叶眉双眼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子,樱桃小嘴。有特点吗?一点都没有特点,这一连串的描写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完全也是可以的。学了作者这么写,原来是这么选材的。明白了,积累下来,今天积累一点,明天积累一点。下一次要写人物的外貌了,绝对不会再是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玲珑小嘴绝对不会了,肯定是选择最有特点的写,没有特点的不写,所以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包括后面有相关的语句打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你结合课文里的语句和老师屏幕上的语句,你觉得你喜欢、哪一种写得更好?为什么哪一种更好一些?还有那么讲到这里,基本就告诉学生了,松鼠这篇文章是用一种活泼的语言风格写的。而《太阳》那篇文章是用平实的语言风格写的。
在课后有这样的一个表格,要请你来介绍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觉得哪一种事物是适合用生动的语言?活泼的语言,哪一种事物是适合用平实的语言?马上这个就是可以用啦,马上就可以用啦,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那有的时候,有的孩子同样一个事物,有的孩子认为我要用平时的语言,我要用是活泼的语言。可以,我们一起来写写看对吧。
包括课上到最后我又给出一段,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一段话有问题吗?问学生,学生一看有问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和上面内容不吻合。总结句和上面一点都不吻合。为什么前面都没有讲到它可爱,前面就是很平实的介绍它的一些特性同学们。那么前面这段话不变。最后总结句你改一改,小朋友一个一个来改。改完了以后,我问他们这段话你觉得最适用的地方适用在哪里?小朋友说有放在字词典里,放在图书馆里,博物馆里,动物园里做简单的介绍。你看通过这样的比较,特别是通过前面我们对语言的细加琢磨,我们刚才琢磨那个松鼠外形的语言的时候,我们其实和这段话的辨析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对松鼠外貌等描写的琢磨和这段话的讨论是没有关系的。可是你仔细想一想它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就叫做学生语文能力的迁移。它的关系就是能力发生迁移了,用一个词语叫做由此及彼,或者再用一个词语叫做举一反三。
所以你不要觉得我教了这个学生只会这个错了,你教了A只要你教的到位,教的好,那么B和C学生不教他就会做,他就懂。语言学习就是这样。或者说语言学习最应该追求的状态就是这个状态,而不是你从头到尾哒哒去讲。那你要累死学生呢,学得累死,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我们带着孩子去品味外形描写当中的特点的时候,这种品味的能力自然而然会迁移到这段话里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dl/1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