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

大歌响彻梦正圆


济南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726/4663699.html

提要

今天,柳州日报以《大歌响彻梦正圆》为题,用一个整版报道我县良口乡燕茶村的脱贫故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大歌响彻梦正圆吴纯娟带着燕茶村村民在茶园里唱响侗族大歌。全媒体记者黎寒池摄引子燕茶村“燕之声”文艺队的队员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站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演唱流淌在他们血脉中的侗族大歌。可奇妙的是,这一天真的来到了:梦想竟然成了现实。今年4月27日,上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由17名文艺队员组成的歌队,身着侗族盛装,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当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出现的时候,侗族多耶歌声响起,原生态的歌曲有如天籁,一下子成为焦点,他们真挚的情感、纯朴的笑容,迅速随着镜头定格,并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广为传播。不论是他们的艺术指导吴纯娟,还是队长吴本清,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上午,都感觉意犹未尽。他们这个歌队可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成立起来的,而且队员都是清一色的农民,能够为习总书记演唱侗族大歌,那场景,令他们终生难忘。一说起歌队,首先不能不说吴本清。这个在燕茶村燕子屯出生长大的侗族汉子,今年四十岁。虽说是侗族,可吴本清和大多数侗族年轻人一样,原来并不会唱侗族大歌。他们一出生,就要为摆脱贫困而奔忙,哪里还有心思唱歌呢。尽管村里也有老人偶尔会在过节的时候唱一下,但年轻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生存的道路早就被命运安排好了:打工、结婚生子、赚钱养家。吴本清就是这样,结婚后去了广东,后来在深圳。由于为人本分、做事踏实,所以慢慢地就做成了小工头,风生水起,月收入差不多两万。两年前,他在村里老屋的宅基地上盖了一栋宽敞的三层水泥楼房,就是靠着那个时候打工赚的钱。吴本清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又回到村里来,好多人也没想到。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他的家乡燕茶村来了驻村的书记和队员。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燕茶村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一直无法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村里有茶园,但劳作辛苦,相对于城市里的打工生活,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回来。吴本清也没打算回,但他的好朋友于年担任了村支书,极力邀请他回来一起干。而且,驻村扶贫工作队也为村里的发展规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其实,燕茶村离三江县城并不远,只有二十九公里,而且村里还有三千多亩茶园,每到采茶时节,蓝天白云下的茶园呈现的是一幅绝美的自然风光大片;背靠着三江境内的第二高峰——岩碎峰,登高东望,整个三江县城尽收眼底;还有成片的梯田,秋天稻谷成熟,一片金黄,醉人心魄。可是,这么好的风景,在吴本清和家乡人眼里,并没有换来生活的快乐,相反,他记忆中的燕茶村,却是云遮雾绕下一年又一年的忧伤,弯弯曲曲的山路让人看不到幸福的方向。现在,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吗?吴本清回来了。这虽然是他个人的选择,但何尝不是时代的召唤?脱贫攻坚这个伟大战役,没有村里的年轻人参与,又如何能够从根本上去实现、去打赢。回到村里的吴本清先是做了扶贫信息员,整天跟着扶贫工作队一起走村串户,开展各种基础工作,每个月工资元。他笑着说,以前在深圳,有时一天就可以挣这么多。但吴本清坚持了下来。因为,这里是他出生的地方,是他的根。为了改变世世代代贫穷落后的家乡面貌,值得去拼搏。工作虽然辛苦,吴本清毫无怨言。但是,村里贫乏的文化生活,却让习惯了城市灯红酒绿的年轻人无法忍受。每当看到村里的人们劳作之余不是打牌赌博,就是酒桌闲谈,有时甚至因此产生矛盾与纠纷,吴本清就感到说不出的担忧:村里的人们就算摆脱了物质上的贫困,可缺乏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还是穷人。一个转机,在年3月出现了。二由于驻村工作队员换届,吴纯娟被派到了燕茶村。吴纯娟是三江县文化馆的文艺老师,出生于三江县林溪乡,也是侗族人。可和吴本清他们不一样,吴纯娟参加工作后,长期在县城,早已是城里人了。而且,由于在文化馆工作,她很早就接触并学会了唱侗族大歌,因为她身边好多都是专业研究侗族文化的老师,包括会唱侗族大歌的。吴纯娟还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非常动听。特别是唱侗族大歌的时候,很是吸引人。但是,会唱歌的吴老师没想到自己会被派来驻村,她已经不习惯农村的生活了。何况,又是女的,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子,吴老师一开始真的不能接受。为此,她在单位里磨蹭了十多天没去报到。但吴老师毕竟是国家公职人员,她最终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刚到村里,各种困难,一言难尽。比如说饮水、住宿、上厕所、生活习惯等,几乎令吴纯娟崩溃,为此,她哭了好多回。可扶贫工作不能耽误,难过的吴老师还是照样在村里忙活。也因此,吴本清认识了吴纯娟。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两个原本人生轨迹不同的人,却因为一些特别的事件有了交集。吴本清知道吴纯娟会唱侗族大歌,一个想法从他脑子里冒了出来。他找到吴纯娟,说想在村里成立一个侗族大歌文艺队,请吴老师教他们唱侗族大歌。吴本清是想通过学唱歌,争取改变一下村里人懒散的毛病,凝聚一下村里的人气。吴纯娟正愁找不到工作的抓手,一听吴本清所言,心中大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在两个有思想的灵魂碰撞之后,燕茶村出大事了:村里第一支侗族大歌文艺队正式开始组建,吴纯娟将其命名为“燕之声”。两人分工:吴本清负责找人,吴纯娟负责教歌。三一开始,找人学歌并不顺利,家家都有自己的活路忙,加上人们对唱歌还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吴本清只能从身边人下手:弟媳、家族的亲戚、村里的女干部、学校的老师等,终于凑到了十几个人。吴纯娟第一次面对着这十几号人的时候,却是哭笑不得,这些人完全没有音乐基础,连最简单的乐谱都不认识。不过,吴老师没有气馁,尽管起步艰难,但在村里宁静、漆黑的夜晚有事干,让她忘却一个人驻村的孤独,她还是乐此不疲的。吴老师的歌声很快吸引了大家,学唱歌的人虽然白天很忙很辛苦,但一到学歌的时间,他们还是打着手电筒,在弯曲的夜路上高一脚低一脚地往村部里赶。也许,寄生在他们血液中天生会唱歌的因子被激发了出来。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代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对于侗民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更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很多地方,侗族大歌的传承原来多是由歌师完成,但随着这些歌师年事已高,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就像燕茶村,年青一代人当中基本没有会唱的了。吴纯娟很用心,她从最基本的识谱开始教起,给队员们讲述歌中的故事,教他们发音和各种声部的运用,并教唱具体的歌曲。这些知识对队员们来说,也许有点枯燥、不易接受,但吴老师的歌声却是最好的牵引。那些歌曲一经她唱出来,就像在燕茶村这群队员们心里撒下了一把盐,把他们内心深处蕴藏的歌唱火苗撩拨得噌噌噌地腾升起来。不仅教他们唱《蝉之歌》《高山井水》《布谷催春》《撒网歌》《松鼠歌》《装呆傻》《侗不离酸》《侗家姑娘爱唱歌》等传统歌曲,以及琵琶歌、多耶、敬酒歌等原生态歌曲。吴老师还利用这个机会,为歌队创作新歌,特别是把要宣传的脱贫攻坚政策、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生产生活等,都通过歌曲唱出来,以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比如这首《欢迎你到燕茶来》,如今已成为燕茶的村歌了:歌声起,茶花开欢迎你从远方来朋友耶大美的燕茶等你来咧嫩绿的茶叶任你采醇香的米酒敬贵客咧飘香的油茶迎嘉宾欢迎你从远方来朋友耶歌声起,茶花开欢迎你到燕茶来朋友耶燕茶的腊汉弹起琵琶燕茶的腊免为你歌唱腊汉腊免围着火塘行歌坐夜唱到天亮欢迎你到燕茶来朋友耶……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始在燕茶村悄悄出现:每到夜晚,村部二楼会议室的歌声响起,飘过夜空,犹如在平静的水塘里丢进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也从此打破了燕茶村夜晚的沉寂。唱歌的队员们不免带着激动和兴奋,回到家里,和家里人、和身边的好朋友讲起跟吴老师学唱歌的经历,这让原来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心里产生了好奇:原来学唱歌是这么好的一件事情啊,那我也要去。于是,歌队的成员慢慢在发展壮大,最后达到了五十多人。就连村支书也来了。于是,好几个家庭全员参加,夫妻俩带着还在读书的闺女也来了。于是,歌队里出现了老少齐集、三代同场的繁盛景象。吴老师兴奋了,不仅教大人唱,她还走进燕茶村小学的课堂,专门教小学生们唱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承,正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接力。曾经委屈难过的吴老师在教唱大歌的过程中,找到了扶贫工作的发力点,更让她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很快,在村民们亲切的吴老师称呼中,她真正把心安放在了燕茶村。四渐渐地,经过吴老师的耐心调教,燕茶村这支纯农民组成的侗族大歌文艺队越来越像模像样了。最高兴的人,当然还是吴本清。他算是吴老师最得意的男弟子,因此被吴老师指定为歌队队长,理所当然要担负起歌队发展壮大的重任。只是他没想到,歌队一经成立,就得到了乡亲们如此大力的支持,这让他心里充满感动,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尽管这样的侗族大歌文艺队以前在其他村里也有,但像他们这样在脱贫攻坚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在当地还是第一支。而且,他的歌队里成员结构合理,老中青甚至少年人都有,整个队伍阵容整齐,每次拉出去参加演出或比赛,惊艳到了现场所有人。吴本清本能地感觉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所以,每次歌队开展学习或集体活动,他都不遗余力地参加,虽然他在村里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吴本清也发现,歌队成立后,村里原来有些比较难做的工作好做了;邻里矛盾、村屯纠纷等也少了。更为难得的是,人们的精气神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欢歌笑语伴随着采茶、割谷的劳动场景,让整个燕茶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很多年轻人开始紧随他的脚步,从外出打工的地方回到了村里。吴本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当初一个简单的想法,却完全吻合了如今乡村振兴新战略的发展步伐:要真的做到乡村振兴,没有文化这个灵魂、没有文化这个民族的根,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的很多乡村,尽管在基本建设、村容村貌、村屯规划、物质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村民也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但是,每当回到故乡,或者走进那些美丽乡村,人们心里依然会感觉到一丝缺憾:因为村里除了老人和孩子,不见年轻人踪影!户户炊烟袅袅,家家饭菜飘香,四季繁花入眼,到处六畜兴旺!这是我们期待中乡村振兴的样子吗?可是,拿什么来吸引那些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回来村里扎根?拿什么来支撑乡村振兴的后续发展?或许,在燕茶村,你能找到一些答案。因为,在燕茶村,我们从大歌队里发现:这里不仅有人,更有许多年轻人,甚至是小学生的身影。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乡村未来的希望。五燕茶村小学的杨雪莲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25岁,刚刚结婚。小杨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燕茶村人,一副侗族姑娘娇小的身材,皮肤白净,五官端正,笑起来两个甜甜的酒窝挂在脸上;不介绍的话,还以为是个中学生。其实,她已经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村小学教了五年的语文。村小学有六个年级,多个学生,只有6个老师。小杨老师说,她除了教语文,每当学校缺老师时,她都得去补缺。其他老师也一样。和侗族大歌结缘,自然是因为吴纯娟。小杨老师以前也不懂大歌,但她说一开始听吴老师唱,就感觉内心被震动到了:原来我们本民族的歌曲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呢?所以,歌队一组建,她就积极报名参加。毕竟是读过大学的人,小杨老师学起唱大歌,比其他队员要快,而且,她还学会了琵琶弹奏;边弹边唱,本就是侗族大歌的特色之一,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小杨老师心中还藏着一个愿望,就是不光要自己学会唱大歌,她还想教自己的学生唱。因为吴纯娟老师不能天天到学校去教歌。而自己学会了,可以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练习。每当夜幕降临,忙完了学校和学生的事情,小杨老师就会来到唱习所,跟吴老师学歌;同时,还从吴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侗族的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这让她作为侗族的后代,又多了一个了解侗族文化知识的窗口,由此,年轻的杨雪莲对侗族大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杨雪莲说,当她坐在歌队里,怀抱琵琶,和其他队员一起唱那些传唱已久的侗族传统歌曲时,感觉就像在跟侗民族的祖先进行对话和交流,心灵也因此得到了净化,就会忘记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和生活中产生的不快。她说,参加歌队的好多阿姐阿婶也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大家唱歌的热情十分高涨。小杨老师如今成了燕茶村大歌队的主力队员,她的学生也有好几个加入了歌队。每次村里有演出,师生同台,传为佳话。六不光是杨雪莲,还有很多普通的村民,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的,都乐于参加歌队的学习。吴本清的表妹吴培孟,就是被吴本清连哄带劝拉进歌队后,迅速爱上唱侗族大歌的。三十多岁的吴培孟若是生活在城市,孩子最多读小学。可是,在燕茶村,像她这个年纪的女性,一般都养育了两个孩子,而且,大的在读中专,小的也已经十岁。早婚的结果就是让这些侗族女子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在从前还处于贫困状态中的燕茶村,拖儿带女的家庭生活,让她们倍感疲惫,不要说唱歌,连起码的娱乐活动都没有。吴培孟也曾在外面打工多年,后来因为孩子的缘故,不得不回到村里,靠着采摘茶叶维持生计。也幸亏村里早在三十年前就发展种植了这片茶园,为家家户户留下了茶叶产业这条生存之路。相较于别的村庄,燕茶村的村民即便不能外出打工,也可以守着茶园维持生活,特别是在三江县大力扶持发展茶叶产业之后。吴培孟家里种植了好几亩茶园,一年有九个月的时间可以采摘,茶叶青苗价格好的年份,一家人每天可以赚到二三百块钱甚至更多一点,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解决温饱基本没问题。随着这几年脱贫攻坚的推进,她的家庭和全体燕茶村村民一样,也摆脱了贫困,生活开始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虽然告别了贫困,但吴培孟并不满足,她是在城市里生活过的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会随着回到村里而消逝。相反,物质生活富裕了,孩子也渐渐长大自理了,种在心里的有些种子便开始发芽生长。一切都来得恰是时候。吴纯娟来了,村里的大歌队成立了。于是,很多像吴培孟这样的村姑,走进了歌队,走进了侗族大歌之中。也许,唱歌是这些侗族姑娘的天性,这是她们祖先留下的血脉,即便她们不识谱、也不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可是,这并不妨碍她们用天生清亮的歌喉,展现侗族大歌优美的曲调,特别是那不经任何修饰的淳朴嗓音,配上侗民族的曲子和语言,真的能传递出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原生态音乐。这样的音乐,会上头,会让你不自觉地捧起米酒,就着歌声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吴培孟不光把自己唱成了歌队骨干,还把十岁的女儿杨家佳也带进了大歌队。尽管她担心影响女儿的学习,但还是义无反顾,每次村里有活动,只要歌队出场,这对母女就成了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七吴老师当然更是全身心投入,除了教唱歌曲,还教队员们在舞台上的站姿和动作,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培训,吴老师想带歌队出去参加比赛和演出,试试身手。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其实,歌队刚成立三个月的时候,吴老师就带出去小试牛刀,反响还不错。不过,真正让他们崭露头角的,还是年11月,柳州市在三江县城举行第二届文化发展旅游大会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受邀参加的“燕之声”文艺队演出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侗族大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身着节日盛装的队员走上歌台,他们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作为长期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第一次站在这样正式的舞台上,感觉就像做了一个梦;但是,当音乐一起,队员们很快就进入了忘我境界,他们用最好的状态,用最美的嗓音,完美演绎了侗族大歌原生态的意境与灵魂,令现场所有人如醉如痴。尤其是当人们知道这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成长起来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歌队,更是给了他们长时间的掌声。燕茶村“燕之声”文艺队的名声,就这样打出来了!此后,吴纯娟趁热打铁,在市县文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继续牵线搭桥,带领歌队又参加了多项大型文艺活动。特别是年9月,歌队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三江分会场文艺演出,随着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燕之声”文艺队更加声名远播。年4月,他们代表柳州市参加广西民博三月三歌圩,并因此得到了习总书记接见,由此迎来了歌队成立以来的最高光时刻。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参演和比赛,“燕之声”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美誉度,还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给歌队发展带来了良性循环,队员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除此之外,他们还走出三江、走出柳州,先后应邀到南宁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三江侗乡的魅力,展示了侗族人民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方面的风采。吴纯娟终于松了一口气,她在燕茶村以文化为载体助力脱贫攻坚的行动,为如今的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吴老师说,两年多的驻村生活,她交出了自己满意的答卷。吴老师也因为教唱侗族大歌、带出“燕之声”文艺队而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特意制作的时长25分钟的专题报道。而她参与并见证脱贫的燕茶村,这个藏在三江大山深处的偏僻侗乡,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潮的席卷而来,终于站在了时代的风景线上。他们手握文化这个最根本的利器,为改变乡村落后、贫穷的面貌而努力,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举动,在践行着总书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嘱托。或许,燕茶村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但他们利用侗族大歌这个传统的民族文化,为乡村注入活力、为村民注入精神、为村庄注入灵魂的创举,真的值得大书特书。八丰收节前,冒着秋老虎的酷热,我走进了燕茶。作为报社报道脱贫攻坚工作的联系点,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这个充满民族魅力的村庄。汽车还在盘山公路缓慢爬行的时候,只见路两边的山林中树木葱茏,不时有掩映其中的侗族木楼闪入眼帘;梯田依山势起伏,金黄的稻谷镶嵌在翠绿之中;还有成片的茶园,绕在聚居的侗族村寨旁边,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清幽幽的光芒。山居秋色,壮美如斯。此后,在村子里陆续结识了吴本清、杨雪莲、吴培孟,乃至村支书杨新运、村妇联主席粟树员,村民吴明益,还有吴培孟的小女儿、只有十岁的杨家佳等一众歌队的队员们。这些世代居于燕茶村的人们,至今依然和他们的祖辈一样,每天在山间、田野里劳作,用双手换来生存的希望。但是,因为有了他们,因为有了大歌,更因为有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再度起航,这个从前沉寂的村庄仿佛一切都在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脏乱慢慢变得整洁有序;过往漆黑的村道沐浴着太阳能路灯的光辉,一到夜晚便灯火通明;村里的人们开始聚集到广场上,或者亲自参加侗族大歌的学唱,或者就待在旁边听歌。其间,孩子们在灯光球场上嬉戏打闹着。这歌声与笑声的交织,让人们慢慢想起某些熟悉的往事,在人们眼里出现一幅期待已久的画面:人间烟火旺,世俗日月长。夜晚,作为队长、如今也是村委副主任的吴本清组织大歌队的成员,在广场的长廊里举行了一场小型的百家宴。按侗族惯例,百家宴必须伴着歌声、油茶与米酒,吃好喝好,方显侗家好客本色。不过,我此行的初衷,是想从他们的歌声里,探询乡村文化发展的魅力,因为“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果然,他们没有让我失望。你听:“一餐没酸感觉都吃不香,如果你不信可以到侗家来体验,包你合意,包你满意慢慢品尝”(《侗不离酸》)、“我也模仿蝉鸣的声音乱唱,想把这优美的蝉鸣声唱给大家听”(《蝉之歌》)、“侗家姑娘爱唱歌,唱歌就像蝉鸣一样那么好听,一人唱歌大家都很开心”(《侗家姑娘爱唱歌》)……一曲又一曲大歌和琵琶歌,从他们纯净的歌喉、也是从他们质朴的心里飞出来。这歌声,在宁静的乡村夜晚,格外悠远,格外嘹亮。你听着这歌声,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这个时候,你只想左手一碗油茶,右手一杯米酒,就着歌声,和他们一道,喝个痛快。因为这歌声,是人间的烟火气息,是劳动与爱情的故事演绎,是山川土地、日月星辰的美好与意境,是这个古老民族特有的快乐灵魂!吴本清说,尽管歌队现在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非常重视他们,他有信心在大家的支持下,把这个队伍带好并继续传承下去。因为,在他们唱响侗族大歌的时候,生活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前的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他也渴望通过“燕之声”文艺队,让更多的人了解燕茶村,知道乡亲们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

来源:风情三江

编辑/梁胤审校/杨中祥监制/张泽显

投稿邮箱xczxxc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zz/96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