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

研修成果单元设计视角下指向写作的阅读


教师风采

建平实验小学顾芸芸

在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课中渗入习作元素,依据单元目标、结合文本特点将两者有机融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为习作教学这一目标做铺垫。只有基于前测数据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反思研讨磨课,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有效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内化运用。

单元设计;阅读教学;写作

一、教学及研究主题的选择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双线结构”的编排形式,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主题,这为单元整合备课提供了依据。习作单元又是统编教材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单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忽视渗入习作的元素。其实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是为习作教学做铺垫,学习写法,教师应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融合,并指向最终目标——写作。

那么,如何依据单元目标,结合文本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通过阅读教学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又能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呢?此次课例研究,五年级备课组确定了这样的研究主题——单元视角下指向写作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我和老师们一起分析教材、将同一个单元里的课文进行前后比较,找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潜在联系,承担了《松鼠》一课的公开教学任务,收获颇多,体悟到课堂上要充分展开有效的语言实践,才能使学生内化运用,掌握简单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二、教学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一)学情分析

《松鼠》是统编五年级上册写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指向说明文习作指导的阅读教学。说明性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沪教版教材中就学过《空气中的“流浪汉”》《太阳》等课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也会阅读科普读物、说明文等。

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太阳》时,学生已能感知到它的语言风格平实、通俗易懂,也体会到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而《松鼠》的语言活泼,描述生动,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一大教学目标。

(二)教材解读

课文抓住了松鼠漂亮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高超的搭窝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介绍吗,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第1自然段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动物,乖巧、驯良,讨人喜欢。接着抓住了外形的几个具有特点的方面进行了介绍。第2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第三自然段侧重表现它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从它喜欢秋存冬粮来表现它的聪明。第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及窝口的设计特点来表现它的聪明能干。第5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时间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松鼠讨人喜欢的原因。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方面与《太阳》有很大的不同。

(三)前测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前,我们设计了三道前测题: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从文中提取松鼠相关信息。根据所给资料,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介绍熊猫的外形。通过前测的实施与分析,可以避免靠教学经验主观推测学情,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情况,找准课堂切入点。

(四)板块设计

板块一:前测题导入,梳理有关松鼠的信息。通过前测题“提取松鼠有关信息”的答案统计反馈,从大部分同学都能感知到的“松鼠行为特征”这一部分入手学习,在品读词句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捕捉松鼠的其他信息,分条板书,属于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的反馈。

板块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风格语言的表达形式。先以描写松鼠外形的第一自然段为例进行教学,结合课后练习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描写松鼠外形的句子,来引导学生对比感知语言的特点。接着以任务单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四、五小节,比较语言风格,谈感受。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写作题材、对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引入前测中对大熊猫外形的描写,选取了小朋友写的两篇不同的语言风格的片段,既是让学生明白如何选择运用两种语言风格,同时也是对前测的一个反馈。

板块三:整理写作脉络,感受作者选材组材的匠心。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建立篇章的概念,从整体入手,探寻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在描写松鼠外形的时候,是有侧重点地进行选择,是与后文所写到的活动习性紧密关联的,而文章的布局,选材和组材都是有讲究的。

(五)课堂观察重点与工具设计

经过多次研讨,观察员的观察点确立为“不同阅读、写作能力基础的观察对象在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合作学习在突破学习难点中的作用”等。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12个小组,每组3-4人,提供座次表。根据学生前测卷中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能力进行标注。观察员进行小组观察和记录,通过不同阅读、写作能力基础的学生是否在本节课中达成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是否能突破重点难点来反思“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课前,我们自制了课堂观察记录表,以此为工具,从前测数据、课前访谈、课中学习等方面入手,对学生举手、发言次数和质量;默读时圈画、遇到困难时如何求助;小组合作质量,讨论是否解决了关键性问题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前测、访谈与课堂学习过程,对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课后,观察员们还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以便更精准地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是否有提升。

三、课例的实施与改进:

以一个教学片断的尝试与改进为例

(一)尝试课教学及教学研讨

尝试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写法、对比阅读,体会说明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感受写法这一环节中,观察员老师根据记录反馈,观察到孩子们对于“作者是怎样围绕漂亮来具体介绍的?”这一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让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意思,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而在比较语言风格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文本。

研读文本后,我们发现其实作者在介绍松鼠外形特点的时候,选择有一定的侧重,是与后文提到的松鼠的活动有紧密关联的。经过讨论,我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在体会作者是通过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这一写法时,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这样更简洁明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用词、选材的匠心。以此为基础,再安排学生自主合作,以任务单的形式学习四、五小节,比较说明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谈自己感受时就能更深入。

(二)改进课教学调整

改进课教学中,在感受写法、对比阅读这一环节,笔者进行了改进。

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松鼠外形特点的句子,对比阅读谈感受。教师引导语:通过刚才的品读词句、提炼概括,我们罗列了有关松鼠的这几方面的信息:活动范围和时间,以及它的行为特征,那为什么松鼠会有这样一系列的行为特征呢?这源于它身形的特点,我们要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就是对小松鼠的外形进行了介绍,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来介绍松鼠的外形?(参见表1)

表1感受写法分析表

对比阅读时,教师提出: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大百科全书》里是怎么介绍小松鼠外形的?并出示句子,追问“同样是介绍松鼠的外形,它与课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随后,学生合作学习4、5小节,体会语言表达的不同。教师出示任务单,选择一个任务单,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任务单上的句子;说一说不同风格的句子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与后续设想

根据观察员的记录与课堂学生的及时反馈,比较第一次尝试教学和第二次改进教学的上述片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孩子都能紧跟老师的节奏,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改进。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小组合作时经过其他同伴的启发,谈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回答更有深度了,经过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学生能自己进行语言的比较体会,结合具体的词句品读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谈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为后续的说明文写作铺垫。

课后的访谈中,观察员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写作时,会更倾向于哪一种语言风格?有的孩子回答道:选择语言风格,一要取决于不同的语言风格,二要区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又要区分是否有生命的、距离我们生活是否遥远的、静态还是动态的……这样有条不紊的表述,可见这一堂课对他们来说一定是有收获的。

这次课例研究的过程很是艰辛,一次次否定自己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在每一次的课后研讨活动中,团队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及时提供课堂观测、课后访谈的数据信息,提出设计调整的建议,让我在这过程中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朗,环节设计也越来越精细。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学设计成果等课例研究的特点,在展示课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展示课上,团队老师和专家指出,要想在单元设计视角下,使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设计更有效,使学生真正实现内化运用,还需要不断修炼:(1)备课时要有单元意识,遵循单元内在逻辑。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的特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目标,在通读整个单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每个部分的训练目标进行分步落实,把教学效能最大化。(2)要总结课例研究的本土范式,基于实证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基于学情寻找合适的方法,通过必要的前测,了解班情、学情,使课堂环节的设计更为有效。课后则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为后期课堂改进做思考准备。(3)课堂中,要从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gs/95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