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真课堂缔造新课堂
——《松鼠》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介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生活习性。整篇课文围绕课文第一句话“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来进行细致描写。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本文和《太阳》这一篇课文同属说明文,但是在写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太阳》这一篇课文重点是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的说明方法来将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的联系说明白。而《松鼠》则是通过用生动的语言将松鼠的外形、性格特点、行动、生活习性说清楚。这两篇文章又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把事物“说明白”。围绕“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样的语文要素进行的。
二、遵循语文姓“语”的规律教学
语文姓“语”,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在《松鼠》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读。
(一)初读感知文本,导课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将文中不会读的字勾画出来,同桌互相帮一下,然后多读几遍。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因此,我认为对于生字词的教学不容忽视。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中勾画文中的生字词、认读生字词、课后指导书写生字词是很有必要的。(二)细读理清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在描写松鼠的特点是也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的脉络,因此在教学时,我借助第一个问题“文中作者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我顺势而问。这句话是写了松鼠的什么呢?(特点)。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松鼠的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细读文本思考:“如果把课文分成四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做好批注。”通过教师的问题,让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也让学生好理解作者围绕哪些方面来进行细致描写松鼠的特点。
(三)精读课文谈体验
文章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侧重点描写松鼠的一个特点。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最好的方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到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读通读顺,读出情的时候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独特体验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自己的真实收获。
(四)诵读全文中拓展
语文教学遵循的是一个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即整体感知文本、分段、部分进行教学,最后还要回归到整篇文章来进行升华拓展。在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是在理解松鼠的特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全中文之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和《太阳》这篇课文进行对比,“现在请大家翻到《太阳》这一课,和我们昨天学习的《松鼠》课文做对比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于松鼠的认识,而且在对比阅读中能够更加生动的体会作者写风格的不同,从而明晰作者笔调的与众不同。最后借助本单元的习作,让学生将本课学习的方法运用到第一课《白鹭》的2至5自然段中,进行口头练习。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课上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还要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中受到启发,最终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求解?
语文课文中“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作为师生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今早学生在读到这一段中是问我,老师:“作者说松鼠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但为什么在我们房前屋后还常常有松鼠在玩耍,还有松鼠在低矮的树上跳来跳去。学生提这样的问题,我也在想我老家的房前屋后也常常见到松鼠。也许是我们太过于钻牛角尖,但是作为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值得思考,是哪里错了吗,是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了吗?还是其他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gshuf.com/yldl/9636.html